• ylzzcom永利总站线路检测





  • 媒体聚焦
    电话
    +086-023-63670172
    网站首页 > 新闻资讯 > 媒体聚焦 >  正文
    重庆加强普惠性 、基础性、兜底性民生建设

    2025年03月11日 10:54 来源:新重庆-重庆日报  阅读量:

    全国两会上,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成为热点话题 。如何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,履行好保基本、兜底线职责?我市还将采取哪些惠民生、暖民心举措 ?3月10日 ,记者就此采访了部分全国人大代表以及相关部门。

    扩大就业增量

    就业是民生之本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,要更大力度稳定和扩大就业 。

    “今年 ,市人力社保局将突出就业优先导向 ,千方百计扩就业 、促增收,推动2025年实现全市城镇新增就业65万人 。”市人力社保局就业促进和失业保险处处长李林峰说,一是协同发力稳定就业总量 。重庆将出台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指导性文件 ,推动财政、产业 、就业等政策协同发力,实施重点领域、重点行业、城乡基层和中小微企业就业支持计划,充分发挥政策叠加优势稳岗促就业。二是聚焦重点扩大就业增量。重庆将持续深化百万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留渝来渝就业创业行动,优化人才培养供给等六大体系,力争全年吸引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留渝来渝就业创业40万人;实施促进农民工就近就业三年行动,持续开展“引老乡回家乡建家乡”系列活动 ,全年促进农民工就近就业30万人。三是精准服务提升就业质量。围绕重点产业需求,实施技能强企行动,对新能源汽车等重点产业实行“一行一策、一企一策”人才引育综合保障政策。深化职业技能培训专项行动,提高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 ,化解结构性就业矛盾。健全“公共+市场”的就业公共服务体系 ,升级“家门口”就业服务模式 ,打造区域性行业性零工市场,迭代“渝悦·就业”应用 ,促进人力资源高效匹配。

    “在与社区群众打交道的过程中 ,我最关注的问题就是如何让大家在‘家门口’安心就业 。”全国人大代表,万州区五桥街道香炉山社区党总支书记、居委会主任傅山祥说,在香炉山社区,工作人员对未就业群体进行动态管理,时刻关注就业岗位 ,为辖区居民和用人单位搭建就业桥梁 。

    他建议,要统筹好新技术应用和岗位转换 ,创造新的就业机会 ,拓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渠道,加强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 ,推进扩大职业伤害保障试点 ,让劳动者多得、技高者多得、创新者多得。

    促进养老金水平提升

   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,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再提高20元,继续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 ,完善养老保险全国统筹。在全国实施个人养老金制度,积极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 。

    “个人养老金制度作为第三支柱养老保险,是我国构建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的重要制度组成之一,旨在为参保人再增加一份积累,更好地应对人口老龄化等问题。”市人力社保局党组成员、副局长胡京介绍 ,作为全国36个先行城市之一,重庆自2022年11月全域先行实施个人养老金制度,截至2024年末,全市共有421万人开立个人养老金账户 ,总体运行较好。

    胡京表示 ,今年,我市将贯彻落实国家全面实施个人养老金制度的相关要求,落实好个人养老金各项支持政策 ,调整完善工作措施和经办流程 ,推动我市个人养老金规范健康发展。与此同时,开展针对性宣传培训 ,提升服务质效 ,稳妥有序推进各项工作。

    此外,市人力社保局还将会同财政、税务 、金融监管等相关部门 ,联合策划专题宣传活动,为参保人提供更便捷的服务 、更优质的产品选择和更直观的政策宣传。

    市人力社保局养老保险处处长陈薇表示 ,今年 ,我市将狠抓政策落实落地,继续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。同时 ,还将深入推进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缴费筹资和待遇水平双提升改革,推动有条件的集体经济组织将收益分红用于补助村民参保缴费 ,探索开展“集体补助+”等多元化补助模式 ,拓展筹资渠道,扩大筹资体量,使广大参保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。

    将出台刚性支出困难家庭认定办法

   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 ,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 ,提升社会治理效能。

    去年以来 ,我市提高社会救助标准,有效保障95万名城乡低保对象、特困人员基本生活。认定低保边缘家庭成员16.71万人 。“两项补贴”惠及50.7万名残疾人 。打造社会救助 、社会组织、公益慈善服务联合体76个,服务群众70万人次 。

    市民政局党组成员 、副局长许建华表示 ,落实政府工作报告 ,我市将出台刚性支出困难家庭认定办法 ,健全低收入人口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 ,把民生兜底保障安全网织密扎牢。

    下一步,我市将推进“精准保障”行动,努力形成“资源有效整合、供需精准匹配 、流程标准规范、成效可感可及”的服务类社会救助格局。进一步加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,努力推动低保等社会救助扩围增效,实现困难群众“主动救助”“应救尽救” 。研究临时救助政策措施 ,有序开展临时救助工作。加快发展服务类社会救助,实施联合救助服务机制改革,高效办成“社会救助一件事”。完善残疾人“两项补贴”制度和流浪乞讨等临时遇困人员救助管理制度。


    编辑 :朱家卫




  • XML地图